目前分類:人物故事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文化調查是一種聯縏與凝聚社區情感與人心的過程,本次訪查對象以年輕人為主。因此,社區與新竹教育大學共同合作。新竹教育大學教授丁志堅老師在地圖學、遙感探測與地理資訊系統〈GIS〉方面學有專精,因而請丁志堅教授帶領學生參與,在塭內社區以地圖結合故事方式為社區寫村史,發展出塭內獨有的社區藍圖,更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凝聚了整個社區的向心力,激發抛磚引玉的效用。

0001.jpg

0002.jpg

0003.jpg

0004.jpg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日台灣,先民篳路藍縷努力維生的傳統產業,

隨著時代之人文及產業變遷,而漸漸走入歷史,

然而在竹南,幸有許多先進,努力記錄與捕捉昔日產業的身影。

基於傳承先人文化財產之使命,本計畫建議進行「傳承塭內情」的相關文史調查工作,

以保存本地區相關的原始風貌及人文風俗,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塭內社區利用中國傳統的五行原理推出五行之旅,包含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其中「火」的概念,指的是塭內社區的特色餐飲。

塭內社區居民以農業為生,所以社區內目前尚未有設置餐廳的商業服務,因此任何到社區參訪的團體民眾,若是想要留在社區內用餐,就必須事先向社區預訂餐飲的服務,但是每次參訪團多達一輛遊覽車到兩輛遊覽車的人潮,該請哪裡來的廚師幫忙料理呢?

答案是:可愛的塭內社區義工媽媽們!

社區義工媽媽們準備飯菜 

這群可愛的社區義工媽媽們年紀都已經六、七十歲,最大年紀的葉林鶯已經九十多歲,老當益壯、身體健康,仍然和所有義工媽媽們一起準備遊客們的餐點。身體嬌小的他們,被居民稱為「社區的小廚師」;而小廚師們的組長由葉俊雄先生擔任,同時身為解說導覽志工的他,在遊客到訪時,要提供解說服務、又要準備餐飲,非常忙碌呢!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年已經73歲的葉明德,是一個熱心助人的好人,社區居民都叫他「阿德」或「阿德伯」。葉明德從小到大的童年時光,都在家裡幫忙家計生活,不像現在的小孩有電腦、電視相陪。

由於是家中的長子,許多事物都落在葉明德的肩上。在田裡的工作,從插秧、施肥、除草、到收割,各項農事的經驗,都是他邊做邊學慢慢累積下來。阿德伯驕傲地說,他15歲的時候就能和別人換工。(指農忙時,大家交換勞力做彼此的農事。)因為阿伯的勤奮,並將農田打理的非常好,讓他父親能放心的外出工作。

到了當兵的時候,葉明德學習了木工的技術,還曾經和軍中同袍一起建造連長的家。因為靠著自己勤奮的學習,從原本甚麼都不會,到現在是一個人人爭相邀請專業的木匠,因此社區許多居民的的家裡的門或是屋內建設,都是阿德伯做的喔!

 阿德伯幫忙許多社區的屋子裝潢外,也負擔起了塭內全社區人民的安全。由於塭內社區位於海邊,許多土地都是剛堆積出來的海埔新生地,因此是這樣較低的區域,遇到颱風大雨又大潮,就會有淹水的危機,而阿德伯就是負責這項安全的重要人物─顧水門。

  社區的居民表示,自從阿德伯「顧水門」後,就再也沒有淹水過。阿德伯說:「颱風天可能遇到漲退潮在夜晚,漲朝的時候必須將水門關上,避免海水倒灌。當退潮的時候,必須趕快把水門打開,讓上游的洪水儘快排到海中,以免社區淹水。這項工作交到我身上,我就應該負起這個責任,讓大家的生命受到保障。」阿伯願意犧牲自己,保護大家的安全,也是這樣的責任感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尊敬,所以也獲得「塭內的土地公」的尊稱。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陳金標阿公出生於日治時代的大正八年,也就是民國8年,但並不是出生在塭內這塊地方。陳金標小時候的命運相當坎坷,3歲時父親就過世了,5歲母親也不敵病魔撒手人寰,接著大伯佔據家中的財產,趕走家裡的人,陳金標只好在16歲時,離開已經沒有生存空間的家鄉。

18歲那年,來到塭內當長工,透過別人的介紹入贅到有錢人家,卻不能過著輕鬆的日子。穿著當時新做的一套夏衣、一套冬衣及一件毛衣和斗笠,一用就是11年,再也沒有穿過新衣服。在沒有機械化設備的時代,一個人負責幾甲田,白天割稻、晚上捕魚,連續三天三夜幾乎沒有睡覺,回家後的手腳都抖個不停,非常辛苦,現在的人一定無法想像當年的生活有多困苦。

陳金標阿公 

皮膚尚水ㄟ姑丈

 文/葉建隆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德勝宮是塭內社區的主要信仰,居民有任何難過或請求,都會向王爺訴說,王爺儼然是居民的心靈導師。德勝宮的大小活動,無不是全體居民總動員,家家戶戶熱烈參與,卻不知道社區內有一人,全年無休為王爺開啟服務信眾的大門,那就是葉金和先生。

葉金和先生住在德勝宮的前方,每天早上四點半就起床,經過簡單的梳洗後,五點就將德勝宮的大門打開,開啟王爺服務的一天。他相當的謙虛,他認為這些都只是義務,根本沒有什麼好說嘴的,但這些年來,不畏風雨、不畏疾病,每天都準時的為大家打開廟門。這份義務也延續到了下一代,甚至下下一代。葉金和先生說:「我現在八點就睡了,晚上就我兒子,不然就我孫子去關門。」為廟宇服務,已成為他們全家人的生活一部份了。

感情很好的葉金和夫婦 

 

尚幸福上健康ㄟ一對尪某 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文、圖/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林于珊、林以泓

乾淨的豬舍 

你對於豬舍的印象是甚麼呢?是又臭又髒的感覺嗎?那麼你應該來參觀這座位於竹南鎮塭內社區唯一的養豬人家─葉木盛的豬舍,這裡不但沒有讓人不舒服的感受,相反的,豬舍還因為太乾淨又沒有味道,曾經使人一度誤以為這間豬舍沒有在經營了呢!

這間豬舍的主人─葉木盛先生,將豬舍整理地非常乾淨整潔,裡頭的設備相當新穎,周圍種植了許多花花草草,有條不紊的環境,讓人不敢相信身為第二代經營者的他,其實接掌養豬才十年。

乾淨的豬舍 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文、圖/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林于珊、林以泓

好吃的茶葉鴨蛋 

塭內社區遠近馳名的茶葉鴨蛋和黃金鴨蛋,蛋白又Q又有彈性,蛋黃香氣十足,嚐過的人都說好吃,這樣美味的鴨蛋,就來自於塭內社區,也是竹南鎮上唯一吃牧草的的養鴨人家─林春美。

林春美的養鴨場位於國道三號旁,就在農田的旁邊,主要飼養「鴨母」,也就是以生產鴨蛋的鴨場。為了保持售出的鴨蛋良好品質,鴨場裡頭分成好幾個活動間,讓每隻鴨子都有足夠的活動空間,才能養出頭好壯壯的生蛋鴨。

養鴨人家─林春美 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純樸的葉家庄.jpg 

來到塭內社區,如果想要和路上的人打招呼,通常只要說「葉先生」或「葉太太」幾乎都不會錯,因為塭內社區的居民大多都姓「葉」。這個「葉氏村落」裡頭的居民,他們都來自同一個祖先,因此大多數的居民之間都有血緣關係,因此塭內社區的凝聚力是很強的,所以塭內社區又稱為「葉家庄」。

清朝時期,有大量漢人從大陸遷移來到台灣,都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機會,而葉家祖先也是其中一群。其實葉氏的祖先一開始並非選擇居住在現今的塭內社區,當時從福建省同安漂洋過海來到台灣,他們選擇住在新竹的浸水庄;新竹浸水庄位於南寮的南邊,是現今的浸水里。

葉氏祖先在當時的海邊擁有許多土地,可惜好景不長,因為清朝政府對地區的控制力不足,讓各地的土地糾紛造成宗親派系之間的械鬥不斷,所以葉氏祖先與當時的楊家宗親發生了土地紛爭。兩方人馬大打出手,虎仔山的楊氏仗著人多勢眾,佔領葉家的土地,爭奪葉家的作物。人數較少的葉家人,因此被趕出浸水庄。葉氏祖先為此立下誓言,絕不與浸水庄楊家成為親家,不過這恩怨是在兩百多年前的事了,現在早已化解。

塭內社區又稱為葉家庄.jpg 

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