純樸的葉家庄.jpg 

來到塭內社區,如果想要和路上的人打招呼,通常只要說「葉先生」或「葉太太」幾乎都不會錯,因為塭內社區的居民大多都姓「葉」。這個「葉氏村落」裡頭的居民,他們都來自同一個祖先,因此大多數的居民之間都有血緣關係,因此塭內社區的凝聚力是很強的,所以塭內社區又稱為「葉家庄」。

清朝時期,有大量漢人從大陸遷移來到台灣,都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機會,而葉家祖先也是其中一群。其實葉氏的祖先一開始並非選擇居住在現今的塭內社區,當時從福建省同安漂洋過海來到台灣,他們選擇住在新竹的浸水庄;新竹浸水庄位於南寮的南邊,是現今的浸水里。

葉氏祖先在當時的海邊擁有許多土地,可惜好景不長,因為清朝政府對地區的控制力不足,讓各地的土地糾紛造成宗親派系之間的械鬥不斷,所以葉氏祖先與當時的楊家宗親發生了土地紛爭。兩方人馬大打出手,虎仔山的楊氏仗著人多勢眾,佔領葉家的土地,爭奪葉家的作物。人數較少的葉家人,因此被趕出浸水庄。葉氏祖先為此立下誓言,絕不與浸水庄楊家成為親家,不過這恩怨是在兩百多年前的事了,現在早已化解。

塭內社區又稱為葉家庄.jpg 

歷經與楊家人的土地糾紛,和葉氏祖先的開台祖「葉子」過世後,葉家子孫往南尋找海邊的住所,舉家遷徙至竹南鎮現今的「塭內」地區。當時此處並沒有這麼廣大的土地,只是一個地勢較高的「沙母崙」。他們做了簡單的堤防,以免海水侵入居住的地方,從此葉家人就定居於此。

隨著中港溪每年帶來大量的泥沙堆積在海邊,形成海埔新生地後,之後不斷的堆積,海岸的平原越來越大,塭內的土地也越來越多,最後擁有幾百甲的土地,這應該是葉家的祖先從沒想到過的。

隨著時代的變遷,台灣許多社區從傳統的農漁村轉變成工商業社會,塭內的居民則秉持著「葉」氏淳樸的精神,刻苦耐勞又善良,守候著這片土地,同時以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去學習、改變和創新。透過公部門的計畫執行,學校老師的專業輔導和社區居民的同心協力,促進社區永續地成長和發展,相信這個以「葉家庄」為核心的塭內社區,將成為台灣社區中最閃耀的一顆星星。

塭內社區朝向永續經營發展.jpg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塭內社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